奋发有为的彭城过客
1964年4月,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,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,在车间角落,他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,随即一愣,走上前问:“你怎么在这儿?”对方低声说了句:“执行任务,”邓小平愣住了,这不是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戴大红花的女科学家王承书吗?怎么跑到戈壁滩当起了无名工人?
邓小平走进兰州504厂时,或许并未预料到会遇到这样一场重逢。504厂,这座深藏在戈壁滩上的铀浓缩工厂,承担着国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,—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提供核心物资。时至1964年4月,邓小平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前来视察,然而,他没想到,在厂房的一角,会遇见一位熟悉的身影,一位曾因卓越才华被全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,她的名字叫王承书。
王承书,这个名字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上闪耀光辉,因其在物理学上的出色贡献,戴上了大红花,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女科学家。然而,今天的她,穿着工装,站在车间里,干着一位普通工人也许才会做的工作。邓小平走向她,难以置信地问道:“你怎么在这儿?”王承书低声答道:“执行任务。”邓小平愣住了。那一刻,曾经的荣耀和今天的坚守交织在一起,王承书的选择,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。
王承书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学术传奇,它更是一种对于国家、对于时代的深沉责任感的体现。从她的出生,到她的学术成就,再到她最终的归属,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信念:祖国需要她,她便义无反顾地回来了。
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,上海的书香门第。那个时代,女性进入理工科领域几乎是天方夜谭,但她偏偏选择了这条路。1939年,王承书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,成为班上唯一的女生。她毫不气馁,甚至直言:“我愿意用行动证明女生也能搞好理论物理。”这一番话,也许只是年轻时的一种理想宣言,但她的确做到了。她和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的“王承书-乌伦贝克方程”(WCU方程),成为了物理学界的经典之一,奠定了她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地位,前途一片光明。
然而,命运的转折点出乎意料地降临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,王承书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归属感。她知道,祖国亟需人才,而她此刻所拥有的学术知识,是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宝贵财富。于是,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开始艰难地筹划回国。然而,美国方面对中国科学家实施了重重阻挠,回国的道路变得异常曲折。她和丈夫在欧洲辗转多年,7年间,他们秘密寄回了300多箱学术资料,这些资料,后来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基石。
王承书的回国,可以说是冲着“报效祖国”这一目标而去的。她的选择,代表了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知识分子的情怀。在新中国的建设中,王承书并没有选择继续安逸地待在科研岗位上,而是选择了投身到国家最艰苦、最隐秘的工作中。
1961年,王承书接到国家的密令,核武器研制中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正面临瓶颈,需要她亲自攻克。她没有询问待遇,也没有考虑个人前途,只简单地答道:“我愿意。”从此,她“消失”在了公众视野。她被派往兰州的504厂,进入了这个隐秘的铀浓缩工厂,穿上了工人的工装,住进了简陋的招待所,与工人一起艰苦奋斗。她的学术光环消失得无影无踪,变成了一个在戈壁滩上用计算手算的普通工人。
王承书的故事,实际上是中国无数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利益,放弃个人荣耀,甘于奉献的缩影。在那个艰难的年代,核武器的研制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。而王承书,正是凭借她不畏艰难、不顾个人名利的精神,推动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发进程。
她没有因自己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光辉成绩而自满,反而把自己置于最艰苦的环境中,与工人一起,忍受极度艰辛的工作条件,挑战所有科研领域中的困难与瓶颈。王承书不畏艰难、不求回报的精神,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榜样。
王承书的决定,正体现了中国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共同特质:为了国家的强大、为了民族的独立,他们甘于放下个人荣耀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。在王承书的身上,体现了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精神,她不仅仅是为了科学而活,更是为了国家而奋斗,彻底诠释了什么叫做“为国捐躯,甘心无悔”。
王承书的一生,是奉献、坚持、低调与担当的化身。在她身上,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集体精神和个人奋斗。她为国家做出的贡献,远比她的名字所带来的荣誉要重要得多。历史不会遗忘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,他们的精神,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。
对于今天的我们,王承书的故事仍然充满启发。在快节奏的时代里,我们可能会被浮华和名利所诱惑,但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物,而是那些默默奉献、甘于平凡的劳动者。王承书的精神,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学习。
你怎么看待王承书的选择?她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