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黄河涛声与电音旋律交织,百年铁桥下,万人手机灯光汇成璀璨星河——这不是音乐节现场,而是兰州黄河之滨文艺展演每晚散场时的真实场景。当《黄河大合唱》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河面,观众席爆发出持久掌声,一位广东游客感动地说:“在黄河边听黄河歌,浑身像过电一样!”
艺术洪流:黄河成露天剧场舞台
7月26日夜,兰州市体育公园文化广场化作光影的海洋。第六届黄河之滨文艺展演在《没有黄河我活不下》的歌声中拉开帷幕,悠扬旋律与黄河涛声相互交织,瞬间点燃了五千名现场观众的热情。
传统与先锋在此碰撞出精彩火花:
- 敦煌舞《飞天》衣袂飘飘,舞者用肢体复刻壁画神韵,让千年艺术穿越时空;
- 杂技《牛肉面的晨曦》中,演员手持面棍在惊险翻转里高空拉面,将市井美食变成视觉奇观;
- 电音小提琴《紫色激情》响彻夜空,激光束扫过百年中山桥,古老河道跃动着青春的脉搏。
这场开幕大戏只是序章。13天主会场演出加上150场全域剧目,构成了今夏最密集的文化矩阵,从陇剧经典到数字艺术,满足了各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。“以前觉得兰州只有牛肉面,现在像掉进了艺术万花筒!”杭州游客林帆在朋友圈分享道,还配上了九宫格的演出照片。
全域狂欢:文化活力遍布城市角落
主会场外,一场全民艺术运动正在兰州席卷开来——
- 西固之夏百姓大舞台已连续举办37届,交响乐团与广场舞爱好者同台展示;
- 榆中县秦腔专场到新疆兵团猛进秦剧团,演绎出黄土高原的独特韵味;
- 非遗市集成了打卡热点:敦煌彩塑旁,数字全息投影再现莫高窟盛景,游客扫码就能把“飞天”AR形象带回家。
更具创新的是4K直播生态:场外观众通过8米巨屏同步观赏,线上直播间弹幕不断——“隔着屏幕都起鸡皮疙瘩”“求开通虚拟观看通道”。当陇剧演员甩出水袖的特写出现在高清屏上时,现场响起一片手机拍照声,科技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流量变现:演出带火消费链
晚九点,主会场散场的人潮涌向黄河食渡美食街。敦煌舞表演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嘉峪关烤肉摊主马师傅忙得不可开交:“演出结束1小时能卖500串,抵得上平时一整晚的销量!”
文化IP正在改变消费场景:
- 文创展销区的非遗手作深受欢迎,刻葫芦大师现场刻字的订单排到了三天后;
- 兰州老街联动推出“夜游剧本杀”,游客凭演出票根可换折扣券;
- 周边酒店入住率上升22%,江景房需要提前两周预订。
“这不是单向的观看,而是全方位的沉浸体验,”文旅策划师陈露分析道,“当你在黄河边听完《千年之约》,转头吃到同款歌曲里的酿皮,文化记忆就转化成了消费动力。”
八月盛宴:精彩活动持续上演
七月的80余场活动只是预热,八月的文化盛宴更加精彩:
- 舞剧《大梦敦煌》回归:8月10日起连演5场,将通过数字技术复原莫高窟第220窟全景;
- 乌兰牧骑登陆黄河岸:内蒙古艺术家带来马头琴与呼麦表演,让草原长调与黄河浪涛相遇;
- 红色记忆新呈现: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推出“国际交通线”展览,用AI互动还原秘密战线的往事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河湟文化艺术周——红古区将黄河奇石展、花儿民歌擂台赛、非遗打铁花等活动整合为三天三夜的嘉年华。“我们要让文化像黄河水一样流动起来,”文旅局负责人指着节目单说。
深夜十一点,体育公园的灯光渐渐暗下,几个孩子还在模仿杂技演员的谢幕动作。在母亲河的怀抱里,这场持续34天的百场文化盛宴,正将“黄河之滨也很美”的城市名片,深深印在每个参与者的记忆中。
兰州2025盛夏文化季核心数据
举报